前期回顾:
从上市公司辞职打德扑,两年职牌生涯以颗粒无收惨淡收场

我是 F。2013年,我第一次接触德州扑克。那时的我像一台 “永动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坐在电脑前打牌,日均鏖战超过 11 小时。没有复盘,没有理论学习,全凭直觉和手速狂打。

尽管积累了实战经验,但到了2015年,我的扑克生涯依然不温不火,无奈选择放弃,并重新进入珠海一家国企做采购。体制内的生活安稳却乏味,每天按部就班上班、开会,这样的日子持续不到两年,2016 年底,一款名为 “德扑圈” 的移动端扑克 APP 悄然出现。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黄金时代:德扑圈 “捡钱” 生涯

2015 到 2017 年间,我与德州完全脱离,国企的工作稳定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其他可能性。13-15 年全职打牌虽以失败告终,可那段经历却为我在扑克圈黄金时代 “捡钱” 打下了基础。

17 年初,我偶然下载了德扑圈。刚开始玩的时候,投入的金额不大,桌面上的玩家大多是新手或不熟悉游戏的鱼,我很快发现,仅凭那两年的基础就能轻松获利。当时的线上环境用 “鱼塘” 形容一点不为过,玩家池充斥着大量不熟悉策略甚至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业余玩家。渐入佳境后我开始边工作边打牌,玩的级别低至 2-4,高到 10-20。

德扑圈早期阶段,平台并未像现在这样有严格的安全设置,所以我能够利用这一点,通过多个账户(六七部手机操作)在不同牌桌游刃有余。我专挑高入池率的 “松弱” 鱼下手(VPIP 低于 45% 的对手我都不会跟他同桌),这种紧凶策略让我如鱼得水,有时每天仅需打 2 小时,盈利就能超过 4000 元。

很快,我辞去国企的工作,再次全职打牌。那简直是内地扑克圈的黄金时代,全桌都是鱼,你只需要耐心等好牌就行。我的 VPIP(主动入池率)始终控制在 17%-18%,做个 nit(极紧风格)就能轻松碾压对手。这种打法让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每天我都设定一个止盈点:如果赢超过 4000,我就会停手去做其他事,去享受生活(现在看来当时并不是真正的热爱扑克,可能是之前那两年的经历磨灭掉了一些热爱,那个阶段也只是把德州当做赚钱的工具而已。和朋友喝酒、玩改装车、到处旅游这里用享受生活不知道恰当不恰当,因为那时打牌也才每天赚几千块而已…不过现在的收入虽然比那时高,但好像完全没了那个阶段的开心,当时或许是因为骤然从月薪一两万的稳定工作跃入收入骤增的阶段,所以才有了那样的甜蜜期)。虽然这种做法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但现在想来也不免惋惜。

回想起来,当时 4000 就止盈的决定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我没有限制自己的盈利,抛开这份保守,利润或许能翻数倍。因为我在那个平台认识的另两个牌手,虽然他们技术不算顶尖,但由于每天打很多,俩人最后也赚了近千万。不过后来他们也进去了,钱也被挥霍光,或许正应了那句话:钱来得快也去得快。

当然,人生不会一番风顺,打牌也一样,我也有过一天输几万的经历,也有过输了后怒砸键盘鼠标的时刻,但相比赢到的钱来说,那些损失太不值得一提了,而且我这个人比较乐观,总愿意记住事情好的一面而选择忘记不好的东西。也是在那段时间我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00w+。

回望那段经历,黄金时代的本质应该算是一种信息差:早期德扑圈的暴利,源于玩家水平断层,后期盈利才需靠技术迭代取胜。

技术介入:从雷电到机器人代打

随着德扑圈不断壮大,平台上的竞争也逐渐加剧,我转为使用雷电模拟器,在双屏电脑同时开 5-6 桌,效率远超手机。更关键的是,我摸索出一套半人工半 AI 玩法:左侧屏幕打牌,右侧屏幕实时将牌局输入 PokerSnowie(一款基于 GTO 的扑克 AI 软件)获取决策建议。尽管手速受限,但这一方法让我在复杂底池中更游刃有余。

使用 Snowie 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既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提高牌技,那为什么不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游戏中?” 于是 2018 年,我与两位朋友(一名国内代理、一名加拿大华裔技术员)合作,试图用 PokerSnowie 开发打牌机器人。

我们专攻联众的单挑局,初期月盈利超 20w,后面我们甚至聘请技校学生轮班操作。不过问题很快暴露:AI 的 GTO 策略在 “鱼塘” 水土不服。由于打的手数样本量并不多所以很多 GTO 的平衡并没有发挥作用。例如,它翻牌前会用 99+ 的范围打光,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对手翻前打光的范围只有 AA/KK/AK/QQ。此外,它有时会经常下注两倍底池诈唬,交手几次的对手对我们了解后,当再次面对 2 倍底池的 BET 他就只用强牌跟注然后放弃其他牌就行了。

加上是一群没打过扑克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常常在面对 AI 掉线给不出意见或者我们的软件捕捉器失灵等情况就会没法适时做出最优处理。因此机器人这种局限性让我们在游戏中失去了优势,最终这项投资的利润总计只有 10 万元而已,且需要和另外两个伙伴平分,分账后收益甚至不如我自己打牌。

转型创业

2018 年中,德州环境恶化(职业玩家和工作室涌入,利润空间被压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深感打牌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恰逢一位大学同学提议合作 “商用设备租赁” 项目,我决定暂时放下扑克,投身创业。项目初期投入巨大,最便宜的机器成本都需要 2w,且租金收益低廉、回本周期漫长,最后我将打牌赚到的 100 多 w 都投了进去,甚至动用了妻子的 20 万嫁妆(感谢她长久以来的支持以及对我能力的信任)。

前半年,项目持续亏损,合伙人退出,只剩我独自坚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一些运气的加持,转机出现在 2020 年疫情期,我们的公司终于逐渐走上正轨。如今,这项事业已成为我的主业,扑克退居为 “后路”。

2021 年公司发展慢慢成熟后,我重拾扑克,但心态已截然不同,更多是享受策略博弈的乐趣,而非依赖其谋生。或许正是这种心态,我的牌桌生涯迎来它的巅峰,盈利最高时可谓月入百万。

未完待续……